h365最新知识百科详情

【分析】辽宁博物馆------古代辽宁篇

  天辽地宁,地处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华统一多民族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以,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长,先后建,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汇走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本展览旨在以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广大观众展示古代辽宁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

  30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遗址 25万年前的庙后山文化 7万年前的鸽子洞文化4万年前的孤山仙人洞遗址8千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7000年前沈阳新乐下层文化珠山文化70004000年前6千年前的西辽河红山文化60004000年前 河沿文化 50004500年前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10035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0003500年前高台山文化距今3000年商战,北文化薪火相传,是后形成的商族肃慎满族先祖胡鲜卑祖先秽貊扶余高句丽等北各民族部落同的文明起源。

  斑鹿上下颌骨 鹿角 剑齿虎上颌骨 营口金牛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距今28万年

  金牛山出土的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石核较少,石片较多,以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前者数量多,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类型都与北京人相似。金牛山遗址为北地区最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喀左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左县甘昭乡的大凌河西岸,距今约7万年。鸽子洞人主要用石英岩石制作石器,形体趋于型化。通过洞内灰层出土的动物烧骨可知,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狩猎对象。洞内还发现了人工生火的遗迹,这是人类控制自然的一大进步。

  穿孔项链 旧石器时代 孤山遗址出土

  仙人洞遗址位于海城孤山镇,距今约4万年,发现刮削器和用于狩猎的石球等石器多达万件,骨鱼镖骨矛头骨针及利用动物牙齿贝壳做成的装饰品为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也显示出辽宁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进步。

  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 孤山仙人洞遗址出土距今年

  骨针 孤山仙人洞遗址出土距今年

  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保存完好的洞穴以及围的自然环境,为复原当时人类生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是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

  骨鱼镖 孤山仙人洞遗址出土 距今年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骨鱼镖,选用鹿角为料,以锯切刮等多种技术制成的,两侧做出双排倒刺,便于插牢猎物。

  陶器 查海遗址辽宁阜新 距8000年

  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兴隆洼遗址发现红山文化早期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mdash;mdash;6895205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鼓腹陶罐 桶形罐 陶罐 陶杯 查海遗址出土

  蛇衔蟾蜍陶罐 阜新查海遗址出土

  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的图像。这件夹砂黄褐陶敞口筒形罐,其一面浮雕单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衔蟾蜍,蟾蜍作四肢张开惊恐逃跑状,蛇张口衔住蟾蜍右下肢,作用力摆动尾部状。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蟾蜍装饰

  玉匕 新石器时代 查海遗址出土

  查海遗址出土玉器全部用全部选选用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类,器类有孒,匕形器,弯条形器,管,以及斧锛等工具。造型规整,已掌握了以管钻法钻孔的技术,开启了北地区制工艺玉先河,对后期红山文化的玉器有深远影响。

  陶器 沈阳新乐遗址出土 距今7200年 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

  斜口陶器 新石器时代 新乐遗址出土

  陶器 珠山遗址 珠山遗址又名土珠子遗址,距今70004000年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部的吴家村西,为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

  玉猪龙高15宽10.2厚3.8厘米,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大勾云形玉配 红山文化距今6000mdash;5000年前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第16地点出土

  勾云形玉佩长22.5宽11.5厚0.5厘米,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心大墓,玉佩青绿色玉,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生无限暇想.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可称为玉雕玫瑰。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与建县交界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阶段。

  勾云形玉璧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玉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先祖们集体的智慧而集反映在原始部落首领惟玉而尊的特权之。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就是华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码系统化了的原始象形符号。

  勾云形玉佩也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装饰品,也不是对于某种使用工具或具体动物的直接摹仿,而是为适应当时的宗教典礼需要专门制作的。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云形玉佩,它由浅绿色玉制成,呈长方形薄板状,心镂空作勾云状回旋,四边出勾角和圆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与心纹饰走向相 致的浅槽,反面光素无纹。该勾云形玉佩温润灵动寓意深刻,是同类器物形体较大也较规整的一件。从勾云形玉佩通常出土于等级较高的心大墓,并且多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等人体关键部位看,它可能是当时祭司的专用物品,可能被用于沟通祭司与上天或祖灵之间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勾云形玉璧 红山文化

  红山先祖们用玉器的形状,使用位置,以及排列组合,创造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码。这个基本象形原始码先后和各地史前文化里的文字因素互相影响融合,最终在夏商之时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石文的象形文字。红山玉文化就是红山先祖将自然界里的形象和现象复制和概括而成的一种人类信息沟通的象形符号。这类象形符号就成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码。甲骨文金文石文出现在商代。而据专家说商王族系就是红山文化的后裔。

  碧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玉猪龙被普遍发现,且完全是标准规范模式,玉质好做工精。截至目前,已发现有大大20多件。通常背部都有一两个穿孔,似可作为饰物系绳佩挂。考古发掘告诉我们,玉猪龙多出土发现于墓主人胸前,象征着墓主人的某种权力,应是一种通天神器,在先民祈天求雨农业丰人丁兴旺的祭祀活动,玉猪龙可能被作为一种通灵的神物,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图腾,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职能,是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还可能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那么,为什么这种抽象化的神灵是猪首龙身的造型呢?它又说明了什么?研究表明,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在这一时期,猪与人们的日常生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着财富,又象征勇猛,也可能是最早驯化成功的家畜。在现已发掘的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牛河梁遗址,都曾发现大量的猪骨遗骸,说明红山人除把猪作为一种食物外,还常把它视为一种通天神兽。或许正是所谓在地为猪,上天成龙的传说,使先民创造出了这种猪首龙身的形象。

  其实,远在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龙形象。早在8000年前的查海mdash;兴隆洼文化遗址当,就曾出土过与玉猪龙形体相似的玉玦,玉玦呈环状,一侧有一道窄缺口,看似龙的躯体,据专家考证应是龙的雏形。而红山玉猪龙或是同一文化同体的徽铭标志,有可能是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族徽。这种抽象化神灵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便应运而生。

  隔着展柜的玻璃拍摄效果不好,去百度上下载了一张,可以将细节都看的更清晰。

  双鸮玉佩 挖掘于牛河粱遗址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马蹄形箍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巫人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 出土 红山文化代表玉器之一

  在红山文化,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师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当今人们普遍认识的礼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时代物。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矿石,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以玉祀神的阶段。

  绿松石鱼形坠饰 红山文化早期

  玉凤 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地。玉凤造型简洁生动,线条优美,出土时位置是枕于墓主人头下的,可见这件玉器对墓主人的重要程度。

  玉器生的原动力在其审美功能。玉器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细腻色美丽湿润坚韧的矿物质,即石之美者。玉器是由于它美的特性而与普通的石器分离开,并因此而被赋予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辽宁省博物馆玉器藏品资源丰富,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品均美奂美伦。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

  玉璧 心形玉璧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

  双联玉璧 新石器时代 挖掘于牛河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

  玉玦 红山文化早期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古代两大玉文化心。

  三联玉璧,玉鱼,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牛河梁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

  玉鸮玉鸟出土玉阜新胡头沟墓葬。

  玉龟 玉龟出土于牛河梁第五地点心大墓,年代距今5500mdash;5000年。两龟呈黄绿色,龟颈微缩,并雕出口目四肢和龟足。龟背微弧凸,光素无纹,做工精致。由于形体大略有差别,故有人认为是雌雄各一,或有人认为非龟是鳖。在上古时代,龟和鳖是长寿吉祥物,是人们崇拜的神灵,早就有了千年龟万年鳖的说法,把玉龟和玉鳖放在死者手,希望龟神与鳖神在另一个世界里保佑死者。

  玉鸮 出土于辽宁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年代距今5500mdash;5000年。

  玉鸮于淡绿色玉,表面泛黄,全器作成展翅的鴞形,头部雕出耳目和喙,尾与翅均雕出羽纹,鴞的形象生动,简练概括。玉鴞即俗称的猫头鹰,它能昼伏夜出,火眼金睛,面对红山地区虎豹豺狼熊等大量的猛兽,红山人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本能地羡慕这种飞行动物,还有玉鸟玉凤等,被视为吉祥之鸟,并向往着像它们一样远走高飞,达到通天接地的愿望。这些飞行动物应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关,也富有很深的宗教意义。

  玉鸟 左下淡绿色玉,泛黄白色,外轮廓为展翅状鸟形,装饰极为简略,处头部以极浅的圆雕手法表现五官之外,无其他细部表现。

  距今约四千年以后,经过古时代各地部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进入夏商王朝与围方并存时代。辽宁地区既有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又有多类型的其他青铜文化,构成商北土的不同部族方。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与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后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

  陶鬲 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相当于原夏到早商时期。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南部地区。该文化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彩绘陶器仿铜陶礼器及成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该文化雄踞燕山南北,盛极一时,是能与夏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可能与文献所记商代北土燕亳有关。

  夏家店文化夏家店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夏家店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夏家店村境内是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

  时间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时间整个二里头文化大约为公元前1900一前1600年

  陶豆 夏家店下层文化

  青铜连柄戈 夏家店下层文化

  这件青铜戈出土于渤海湾北岸,我唯一的一支青铜连柄戈权杖,不仅具有夏到早商时期铜戈的特征,该戈形制特殊,而且为戈头与铜柄连铸,极为罕见。全长80.2厘米;戈头直援直内无胡无阑,援长20宽4厚0.6厘米,柄铸菱格连珠纹,援有脊,柄端有球形镦,据说挖出时戈头上还镶嵌着 绿玩意 ,不过当时就掉了。专家称应该是装饰用的绿松石。

  关于这青铜连柄戈的年代,根据遗址还出夹沙褐陶黑陶,纹饰多为绳纹,而且同时出土的两件陶器也都是比较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器物,于是推定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距今 3500 年左右。此戈规整精细,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一次用上千克溶液铸造的技术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之青铜文化,分布地点为内蒙古西辽河一带。在特征上,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技巧已经明显纯熟,戈矛短剑 镞饰牌青铜器常常于墓葬品发现,因此被视为青铜时代的晚期。

  西时期,燕山北麓到西辽河一带活跃着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部落。从考古学材料分析,夏家店上层文化并不是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发展而成的,也就是说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直系远祖并非夏商时期当地氏族部落的后裔。他们之间无论从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手工业生水上看,都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迹象表明,从下辽河北部地区向南迁移的一支古老部落,征服并逐渐控制了西辽河流域至燕山一带,在春秋早期其势力已完全统治了燕山北麓。

  青铜匕首 夏家店文化 公元前1000公元前300年

  饕餮纹彩绘陶鬲 上商BC1600BC1046年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早期青铜文化墓地出土。器形大敞口口沿外撇略下沉,弧腹,底承三空袋装足,通体以红彩绘画变体饕餮纹。

  彩绘壶口双腹罐 商BC16001046BC年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早期青铜文化墓地出土

  唇口外敞斜直肩,环形腹束腰鼓腹,假圈足略外撇。器物整体造型优美端庄,各部比例协调,通体以黑彩和红彩搭配绘画几何纹和双连体回纹。

  马厂沟青铜器窖藏

  1955年,马厂沟出土16件初铜器,其有鼎甗盂罍卣壶盘和鸭形尊等,盂的铭文为匽侯作盂,系燕侯所作的盛食器,现收藏于家博物馆。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出土的西 青铜器。喀左所在的辽西大凌河流域历是出商青铜器的地区,喀左县所出尤多。据传1941年在喀左咕噜沟村曾出土大鼎,1955年以先后6次在马厂沟北洞山湾子波汰沟等地发现了铜器窖藏,所出铜器大都为西初年燕祭祀山川时埋藏的礼器。种类有鼎簋罍盂盉卣壶盘尊等。大部分器形表现出西初期铜器的特征,间或也有商末的铜器,如所出簋已有方座双耳。有的铜器带有地方特征,如鸭形尊即为原器所未见。喀左西铜器多有铭文,重要的如匽侯盂斐方鼎伯矩甗圉簋等。铭文内容大都与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燕墓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两地所见都有匽侯,且字体一致,都有匽侯亚和伯矩以及圉器,证明初燕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辽西地区。

  2014年拍摄于北京西燕都遗址博物馆,这件华子尊和华子卣和辽博展出的青铜器鱼尊,始伐卣从器形上非常相似,很有一脉相承的味道。

  殷商青铜器铭文常用字

  商代氏族名见于燕青铜器铭文的,有举,戈,亚,史,鱼等30多余种,数量之多,在诸侯实属罕,辽宁发掘的青铜器铭文也有相同姓氏,文字出现。

  饕餮纹鼎 商代 喀左马厂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1978年,喀左县境内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大鼎,此鼎饰以兽面饕餮纹,双立耳,深圆腹,三足兽面锥状,通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铸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是我省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

  经比较研究发现,该鼎铸造时间比殷墟的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的大圆鼎要早。在我商代青铜器的断代研究上有一定的重要性,不失为一件珍贵的标准器。

  专家认为,西时期的北土就已经包括今日的辽宁,该鼎的发现证明商代的文化在辽宁生根。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早期。饕餮是一种想象的神秘怪兽,饕餮纹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

  据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研究,无身兽面纹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对圆泡状乳钉,以表示兽面的双目,渊源可直溯到二里头文化,后逐渐增添鼻角口耳眉,成为器官齐备的兽面。眼目是兽面纹的主体,由于兽面纹一般其实只见有双目,它原本应当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对眼目纹,玉器上有成对眼目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标准的兽面纹,也有了兽面纹的简化形式即眼目纹。据汤惠生先生研究,萨满教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往往被绘制成眼睛状,因为在诸多古代神话,太阳被称为是天之眼。如波罗门教的太阳神,又称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并不仅仅是一种兽面纹,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饕餮纹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其作为太阳神mdash;mdash;光明这个特征的描述。

  对称的青铜器饕餮纹,鼎被视为传重器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之力,铸造大鼎。

  鹿首铜刀 牛首铜削 商代

  宽带纹贯耳壶 西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多同于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鸟纹附耳浅腹鼎

  鸟纹附耳浅腹鼎纹饰

  蔡 簋 西

  鱼尊 西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西 前11世纪喀左县房子乡北洞村出土

  此展品为西早期文物,通高4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此器造型玲珑,工艺精美,盖上有半浮雕龙纹,通体作蟠龙状,盖面及沿以三个长尾夔龙纹盘绕,心一蝉纹,龙身腹底对应于盖面心处也饰一阴线简化蝉纹。器身上腹饰对相变形卷体夔kui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底及圈足饰夔纹,通体以雷纹衬地。

  夔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夔是神话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庄子·秋水言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释文夔,一足兽也。hellip;hellip;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前期。

  蟠龙首

  蟠龙是民间传说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古代神话传说龙之九子,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古代传统建筑,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惯地称为蟠龙。

  雷乳纹簋 西 喀左山山腕子青铜器窖藏出土

  雷乳纹,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寓意百子千孙,多福多寿,大富大贵。盛行于商时期,殷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初有呈柱状形的。

  史伐 卣 西早期 1955年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厂沟窖藏出土

  史伐卣you,器通高24.5cm,椭圆口深腹圈足提梁两端饰牛首,盖上有矩形捉手及角状突起。盖与口沿下均饰纹饰一,以雷纹衬地,上浅浮雕夔纹,上下各界以连珠纹,提梁上饰并列蝉纹。盖及器内腹部铸有相同铭文史伐佐父壬尊彝,史为职,伐为名,父壬为伐父亲。殷人有以干支为名的俗,因此这应该是殷遗民所作器。卣为盛酒器,祭祀时多用盛放名为秬鬯的香酒,在饮酒成风的商代,提梁卣非常流行。人以酒为鉴,因此西以后,卣就已经不多见。

  牛文罍 西

  西鸭形尊 复制品,原文物调拨于家博物馆出土于喀左县马厂沟洞器窖藏坑,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圆形的尊口开在鸭背上,而以空的鸭身为尊体,内可盛物,当是用于祭祀的特种礼器。鸭形尊出现在西早期,迄今内仅发现此一例。据考证,我驯养家鸭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此尊恰好是这一历史的实证。

  伯矩甗 左 饕餮纹甗yan 西 喀左青铜器窖藏出土

  经历代著录和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可知,伯矩甗伯矩鬲伯矩簋等伯矩系列,在我已发现的商青铜器实物占据着重要地位。较有代表性的伯矩青铜器有伯矩甗一件,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铭伯矩作宝尊彝;伯矩盘一件,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铭癸伯矩作宝尊彝;伯矩壶一件,铭伯矩作宝尊彝,收藏在华盛顿;伯矩簋两件,一件清晚期出土后流入英伦敦,另一件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竹园沟,收藏在宝鸡博物馆;伯矩鬲两件,分别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和辽宁喀左山湾子,铭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无论在首都博物馆,还是在辽宁省博物馆,伯矩系均为镇馆之宝。

  以喀左伯矩甗为代表的珍贵青铜器,为考证西早期的社会分封制度和经济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例和线索。例如,伯矩家族的封伯史料显示出王室封召公于燕的基础上,由召公在燕地封伯的现象,进而推导出西实行两级封伯的结论一是由天子代表最高皇权政府封伯,一般是封二伯,分掌西诸侯,可称为王官伯,这是一级伯;二是由王任命地方诸侯的贤明者为诸侯长,管理一方诸侯之事,可称为方伯,即二级伯。伯矩家族应是召公在燕地所封的地方伯,即二级伯。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和伯矩有关的金文资料更是详实珍贵。据卫釐铭文,懿王三年三月,伯矩向裘卫要了一件瑾璋,值贝八十朋,协商以土地十田交换。伯矩随后又向裘卫要了赤琥两件等物,值贝二十朋,协商以伯矩的三田土地相交换。为此,裘卫履行了报官手续并落实了土地转让;据三年卫盉铭文,记录了伯矩用他的十三田,换得裘卫的玉器礼服等;又,据九年卫鼎铭文,在懿王九年,伯矩和裘卫之间又进行了一次交易,伯矩以其下属颜的一块林地,换取了裘卫的一套马车和车马具。为此,裘卫还配送给伯矩的夫人姜三两的帛,后,裘卫还实地踏勘了这片林地,确定了林地的四至并堆土垄为界标,这一交易过程在铭文均有翔实的记载。卫,是王室主管王的衣物的官员,从这些事实可知,王朝对土地所有权转移的管理十分清晰和具体,伯矩家族在当时地位显赫,是西早期的宗王室和燕上层的重要角色,伯矩是王朝的要人,在当时王朝的上层社会表现得十分活跃。

  此图片自百度转载在此向上传图片的作者表示感谢

  以伯矩甗为代表的喀左青铜器,证明了辽宁大地与原的密切关联,证明了北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一脉同根性。乔梁先生在燕文化进入前的辽西一文指出,战后期,燕驱胡置五郡筑长城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由此北的南部地区被正式纳入原王朝体系的版图,为即将形成的秦汉帝对北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由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登屰 方罍 商晚期青铜器 辽宁喀左县波汰沟出土,

  罍lei体呈长方体,通高51.3cm,矮颈有肩,圈足外撇,肩部一对兽首衔环耳,四阿斜坡形盖上为一四阿斜坡形钮,器身有六道棱脊,正面一对不连续棱脊把器盖和器腹部分的突目饕餮纹剖为两半,颈部和圈足饰相向夔龙纹,肩部饰凤鸟纹。盖内阴刻铭文登屰二字,当为作器者名,此族所做器商末多见。不管是从形制还是纹饰看,此罍都是沿用商朝样式,时代在西早期。

  铭文拓片

  饕餮纹簋 西

  饕餮纹簋 铭文

  饕餮纹簋侧面兽首

  双耳鬲 饕餮纹盂 史伐卣 叔尹方鼎 喀左青铜器窖藏出土

  据了解,1986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对喀左青铜器窖藏的解说,是早期最为权威的解释。书将喀左窖藏青铜器定为西初年燕祭祀山川时埋藏的青铜礼器,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辽宁学者的考古发掘报告。

  对此,辽宁考古学家王绵厚并不赞同。他说这种说法一是说其埋藏时代为西初年,二是青铜器所属为燕,最后其埋藏原因是为了lsquo;祭祀山川rsquo;早期辽宁的一些专家对这种观点一直持肯定态度。但我对这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除认同这批青铜器属于燕外,其他观点我认为都应该重新思考和讨论。

  王绵厚说,关于喀左窖藏青铜器,目前可以确认并达成学界识的是其属于朝的诸侯燕。所以可以将其和同时期的其他青铜器进行比较。迄今为止,在原燕及其以北的地区,燕青铜器最集的成批发现,首推北京琉璃河西燕墓地。通过将北京琉璃河燕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和喀左大凌河古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线索。王绵厚说,对比是通过青铜器的造型和铭文进行的,主要是带有lsquo;匽侯rsquo;铭文的青铜器。lsquo;匽rsquo;在古汉语同lsquo;燕rsquo;北京琉璃河燕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也有这样一些铭文,如lsquo;匽侯令堇禧太保于宗。庚申,太保赏堇贝,用作宝尊彝rsquo;lsquo;匽侯赐圉贝,用作宝尊彝rsquo;lsquo;匽侯赏复衣臣妾贝rsquo;等。通过铭文的lsquo;赏rsquo;lsquo;赐rsquo;等字,可见这些青铜器是燕诸侯王赐给臣子使用的。王绵厚说,再看喀左大凌河古道发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lsquo;匽侯作饙盂rsquo;该青铜器不仅与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同类器造型相同,其lsquo;匽侯rsquo;二字亦如出一辙。所不同者,大凌河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从铭文的lsquo;作rsquo;字看,应为燕王自用的青铜器。

  同时从这些青铜器的时代上看,又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如北京琉璃河青铜器的时代比较集,基本在西初期。而大凌河流域窖藏青铜器的时间跨度则更大。特别是以北洞二号出土的青铜器时代跨度最复杂。其的斐方鼎应为商代青铜器,带座青铜簋的年代应为西,而另一件青铜匜的年代应属于战晚期。

  除铭文和年代外,在北洞一号发现的青铜器的双耳上有深深的沟痕,这是长期悬挂使用磨出的。在一件青铜瓿的口沿一侧,还有明显的修复痕迹。王绵厚说这都证明它们应该有长期的使用经历,使用者和铭文相对应很可能就是历代燕侯和燕王。那么,到底是哪一位燕王埋的呢?王绵厚认为,应该是战末期的燕王喜和派荆轲刺秦王的太子丹。

  王绵厚说从考古发现和初步分析看,喀左大凌河古道窖藏青铜器的所有者和埋藏原因,总体上无非有三种可能。

  其一,这批青铜器为商王室所有。其埋藏的原因是王室成员本身或派专人赴大凌河流域埋藏或祭祀;其二,这批青铜器是燕王赏赐给北方某部族或方,后由当地的部族方埋藏或祭祀所为,或者由箕子迁时所埋;其三,这批青铜器原本为燕王室所有。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王室成员及随行者途经大凌河流域时埋藏。

  对于这三种可能,王绵厚说第一种和第二种可能并不成立,第三种则很可能是这些青铜器的真正身世之谜。

  第一种可能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在这些青铜器埋藏地附,并没有名山大川,而且从埋藏情况看,根本没有规律。对于第二种可能性,明确地刻有匽侯作饙盂的燕侯自用器,怎么会赏赐给其他方?另外还有一件燕王亲自赏赐给大臣伯矩的青铜器,既然已经赏赐给了伯矩,是不可能成为转赐给北方另外的某部族方的赏赐品的。

  至于箕子迁的说法,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因为商末箕子迁时历史上还没有出现燕侯。箕子总不能带后世燕侯的青铜器迁。

  王绵厚认为,这些青铜器时间跨度长,器型数量多,样式齐全,品级崇高,说明窖藏青铜器的所有者和埋藏者,必具有长期保存和收藏这批青铜器的身份和条件。所以推断这批青铜器的真正所有者,应为历代燕侯和燕王。

  综上所述,王绵厚认为,将青铜器埋藏在大凌河古道的燕王应是末代燕王喜。依据就是多种史籍记载的战末期燕王喜大败逃往辽一事,喀左大凌河古道恰是当时由原去往辽的必经之路。

  双虺hui纠结铜具 春秋 胡墓葬出土

  双虺纠结形饰牌以双虺相缠作梗,绕成四个透孔,头上结以方形,翘首为双钩,下有五个边珠垂饰,动物造形相咬,形似逼真。

  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上游及其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胡,并非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原人便把活动在匈奴之的部族,皆称为胡。由此代代沿传胡便成为活动在那个地区的部族之名了。在历史演进,胡族有其由弱渐强的曲折历史过程,也曾有为本族的利益拼西杀,南侵北伐的辉煌时期。它在我历史舞台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明,也为开辟我北和北部疆土,为发展北方畜牧经济和草原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

  有专家考证胡族的祖先源自殷商氏族,战时期,胡又从晋燕之北向向南扩张。当时的燕即初所封召公后代的属地,其地就在今北京一带。此时胡势力所及已达燕的北部及其北的广阔地域,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北的滦河上游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包括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西部,内蒙古部的部分地区。此时正是胡族活动地域最广阔的时期。

  虺是龙的一种,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的,常在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化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裘士京先生认为蟠虺纹就是盘曲蛇的纹饰,与蟠螭纹相似,但图案稍简化而龙体更鲜明的龙纹。

  人面铜饰牌 春秋 朝阳十二台营子 春秋战时期的胡墓葬出土

  人面铜饰牌,是春秋末至战初的器物。该物件铜牌间为一人面,凸额长鼻凸嘴眼作圆圈形,外绕蛇形构成圈状,人面与蛇形之间有六个轴形连结,上下两轴形连结上面有三角形花纹,背面各有一穿鼻,形制独特。由此可见胡族的手工业具有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牌饰上的人面特别是长鼻扁脸的特征明显,带有典型北方人种特征,是研究青铜短剑文化族属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从胡墓葬众多青铜文物分析看,胡在战时期的物质文化已经发展到

  青铜器时代,而且青铜器应用于军事生生活各个领域。由此推断,战时期胡族的铸铜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而发达的业。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胡在和匈奴冒顿单于的战争,在充满斗志的匈奴军打击下,胡全军覆没,冒顿虏得胡民众及财。由此,胡部落联盟全部瓦解,其奴隶主政权崩溃,仅有余部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旗西,之后各自称为乌桓族和鲜卑族。

  纹铜盉he 春秋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流行到春秋战。

  燕王职戈 右下战晚期前3世纪 辽宁省北票县官营子出土

  燕王职戈,是春秋战时期燕王宫今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的兵器,是一件极有价值的文物。

  此戈形体大,部有隆起的脊,脊旁有凹形血槽,胡作三弧线,阑内三穿,直内一穿,内铸虎纹,胡上铸铭文郾王职乍御司马。为燕王作,为其御司寇所用之兵器。器精美而文字史料价值极高。从铭文看,这是燕王职命人打造的兵器,铭文直接铸在兵器上,与战时期铭文多后刻的惯颇不相同。

  经过放大观看,这几个青铜戈都有精美的花纹。

  此件兵器的主人御司马,战车将领也是军纪官。他手紧握的青铜戈就是他的身份证明,戈上刻着铭文,一七个字,郾王职乍御司马。他在历史长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姑且称之为燕王御司马。作为战七雄之一的燕其实很弱,虽然是武王伐纣后分封的大,可几百年前被北面劫掠的山戎差点灭掉,几十年前更是被南的齐占了全境。

  戈本身更是特有的冷兵器,最早出现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从那以后作为主要兵器一直使用了1500年。也就有了持干戈以卫社稷,而干戈则成了古代兵器的总称,也渐渐代指为战争。

  之大事,在祀与戎,古时候很多贵族就选择用兵器陪葬。而目前为止,墓青铜戈出土最多的就是燕贵族。

  燕王喜短剑 燕王茅 战

  燕王喜,姬姓,名喜,燕孝王之子,战时期燕最后一任君主.荆轲刺秦主要人物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燕王徙辽,杀太子丹献秦以求和。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王贲破辽活捉燕王喜,燕灭亡。

  延年益寿铜镜 西汉

  金丝 银丝 耳饰

  晋乌丸卛善佰长铜印 晋代 白狼之丞封泥 汉代 辽源市安杖子古城出土

  封泥亦称泥封,兴于先秦,流行于两汉。封泥作为印信的一种,它与铜印玉印等相比有些粗糙简陋,但其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毫不逊色。封泥的作用就是检验信件是否被拆开过。为了提高封泥的防伪功能和保密级别,古人在印章大印文内容印文格式封泥质地封泥色检的质料与色甚至绳子的原料上都会做出各种区别。lsquo;丞rsquo;即帮助辅佐县令的意思,这说明泥封多为县令的副手钤盖,这些官员的级别不高,但是这些泥封的历史价值非同一般,对于汉代的人物官制建置地理交通等的考证十分重要。

  白狼是一座古城,现在已经消失,经考古调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黄道营子古城的方位与水经注记载的白狼县古城相吻合,学界最终认定那里即白狼县古城。这个县所在的地理位置,属汉代右北郡的管辖范围。汉末曹操北征乌桓,是一次由原集军出塞的大规模行动,可以说在汉魏辽海渤碣间的军事交通地理上占有特殊地位,北史专家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曾解释说曹操当时征乌桓所经辽西古道的走向,即历经白檀徐无山卢龙口刚白狼山凡城等。

  花树状金步摇 晋代 北票房身村出土

  在历年的考古发现,北票地区曾发现了多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其就有金步摇的出土。金步摇是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人头上戴的一种饰品,不仅男子佩戴,女子也可佩戴,是鲜卑贵族阶层地位的象征。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时期,出自楚宋玉的讽赋垂珠步摇,排臣户。大意是讲宋玉出行时,到一处人家投宿,这家主人的女儿走路时首饰摇动的样子。考古发现的步摇实物大部分都出土于慕容鲜卑的遗迹。慕容鲜卑的步摇与汉族的不同,其构成步摇的基础饰件是步摇叶片,即摇叶。1957年章吉营乡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两件花树状金步摇,就是慕容鲜卑步摇叶的代表。

  据介绍,早在北魏时期,十六春秋·前燕录就对慕容部落的得名作了详细的记载三时期,鲜卑族一部落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随同司马懿征讨,莫护跋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建立了以莫护跋为王的家,定都大棘城。而莫护跋又是一个愿意接受汉文化的人,当他看到汉人流行戴步摇冠,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也让人也做了一顶,经常佩戴。时间一长,鲜卑其他各部的人见了莫护跋,就不叫他原的名字了,而只叫他步摇。可能是古鲜卑语步摇读音与慕容两字相,久而久之,传到后,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称他为慕容,于是慕容就成部落的名称了。

  辽宁博物馆馆藏步摇种类也很多。

  金铃 前燕 金耳饰 魏晋

  錾金提梁铜壶 十六时期

  玻璃杯 玻璃碗 铜带卡,银配饰 十六

  磁马 唐代

  唐三彩三足罐 唐代 朝阳韩贞墓出土

  高领外侈敞口,球形腹,下承三兽形足,有窑沾。腹部装饰一凸弦纹,淋釉,器底部无釉露胎,胎质细腻。上腹部贴塑三个动物纹饰,腹部正贴塑舞狮。器型饱满,线条柔和。

  唐代陶俑

  唐代瓷器

  三彩角杯 三彩狗 唐代

  唐三彩的瓷器没拍几张,因为在洛阳博物馆饱完眼福了。

  鸭形玻璃注 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十分罕见。

  这件质地纯正,完整如新的鸭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系统。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也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经检验,材质更是当时尚不能自主生的古罗马帝的钠钙玻璃。可见这件鸭形玻璃注应是于今叙利亚至地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mdash;mdash;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 五代 907960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此文物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出土。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商桥,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底置圈足。白瓷胎,胎质细腻坚硬。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晶莹青翠欲滴,足根无釉。该文物无论从造型意念还是烧制技术等方面看,都堪称陶瓷器的珍品。该墓墓主为一契丹贵族,在整个墓葬只此一件青瓷出土,估计可能是宋窑烧制然后传入辽统治区域的。

  辽代建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历时218年。立早于北宋53年,亡早于北宋两年。是五代十时期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号作为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号

  契丹族是我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契丹,是从鲜卑族分离出的,公元344年前燕主慕容进攻宇文部,契丹遂脱离鲜卑,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流域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号为辽。

  白瓷牺流穿带壶 辽代

  白釉鸡腿壶坛 辽代

  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贮藏器,口,上腹部略鼓,下腹部瘦长,底,形如鸡腿而名,有的器物肩部会刻以姓氏,量很大。盘口穿带壶,亦称背壶,古代名为携壶,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浆等饮料的容器。辽代壁画有契丹人背细长坛罐的画面,说明这类瓷器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

  辽代配饰

  白玉飞天 辽代 辽宁喀左县白塔乡辽墓出土

  两件飞天形制相同,左右方向相对。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化现象。飞天作侧身俯卧态,昂首挺胸,面部较长,似男相,额际佩步摇,头发上挽,脑后伸出一略呈S形的细长角状物,应为插耳之用。双手端于胸前,一条长丝带从肩部飘绕至足部,身下有几朵流云托浮。

  白瓷盘口长颈注壶 虾青釉瓷碗 辽代 1974年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

  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民族,是驰骋在北方的骑马民族。它创造的陶瓷文化,在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风格。辽代陶瓷是馆藏特色之一,展现了具有浓郁骑马民族特点的各类鸡冠壶和色彩鲜明造型质朴的辽三彩。馆内藏品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辽瓷源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漆木双陆棋 辽代 1974年出土于辽宁的法库县叶茂台的7号辽墓。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

  双陆棋是古代的一种益智游戏,又叫握架长行波罗塞戏,玩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飞行棋。因为在棋盘的两边各有六个圆槽,六和陆在古代是一个发音,故称双陆。

  此棋具棋盘是长方形,两长边分别雕有一半月形窠,左右各有六个圆坑,有木制黑白棋子各十五枚,为长身底,上有执柄,形状类似捣衣裳的杵,上面刻有点数的骰子二枚,骰子出土时已朽。

  錾金银冠 辽代

  琉璃杯 辽代

  琥珀盒 辽代 1958年 年出土于辽宁省新民巴图营子村辽墓。

  荷叶式琥珀饰,长8.3宽6.8厚0.8厘米。暗红色,透明,光很强,整体作荷叶状,侧面贯穿一孔。复叶琥珀饰,长9.5宽7.1厚2.9厘米。阔叶状,一面凸起,上雕一叶形花纹,下覆重叶,两端有穿孔,背面雕阳刻心形纹 。

  琥珀是地质历史上的树脂经过石化作用的物,被称为树脂化石。具有非常美丽的典型的树脂光,有的是珍珠光,透明或半透明。质优者常用作玉雕材料,最上品称血珀,作赤红色。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琥珀最贵者瑿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这两件琥珀饰均以血珀雕成,质工俱佳,十分珍贵。

  辽代琥珀饰品按用途可分为装饰品,佛教及丧葬用品等;装饰题材涉及动植物,异兽,人物等,原料可能自于盛琥珀的波罗的海沿岸经草原丝绸之路,由西亚,亚商人传到辽朝境内。琥珀通常不为原王朝所采用,在契丹却备受推崇。契丹人认为,琥珀具有定魂魄的作用,以琥珀握手随葬,反映了契丹人灵魂不灭的信仰。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那样崇尚琥珀。琥珀的流行也许与契丹人尚佛相关,因为佛教认为水晶代表佛骨,而琥珀代表佛血。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 辽金

  玛瑙杯 辽代

  辽绿釉贴塑团龙菊花纹鸡冠壶 辽 916mdash;1125年

  此件鸡冠壶为辽代文物。高29.5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9.58.9厘米。扁体高身,管状口,圆唇,马鞍状双孔系,红陶胎,椭圆形底微内敛,上白色化妆土,施绿釉,腹两侧围饰贴皮条装饰,一侧饰印贴团龙纹,另一侧饰印贴菊花流云纹下划卷云纹,在后孔系上贴塑一人。

  三彩印花花式碟 辽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三彩印花蝶纹海棠盘 辽代 此种瓷器源于木制餐具

  辽三彩

  辽三彩属于低温彩色釉陶制品,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 辽代

  金饰 辽代

  绿釉双孔鸡冠壶 辽

  凤形金耳饰 1956年11月出土于建县张家营子乡勿沁吐鲁村辽墓,饰为凤形,凤作展翅飞舞状。工艺精细,美观大方。

  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辽代

  此器造型为浮水鸳鸯,背上有喇叭状五瓣花形壶口,后部连接尾羽为一水波纹柄,鸳鸯头部昂起,两眼凝视前方,嘴部空为流,腹下素面无釉,底假圈足,全身釉色混凝,但整体黄绿白三彩鲜艳绚丽,翅膀羽为范模压印而成,犹如浮雕,极富立体感。整壶匠心独具,制作精细,栩栩如生,是辽三彩艺术珍品,这种壶具又称注壶 一般作为文具之用。

  三彩碟 凤首瓶 白瓷单孔鸡冠壶 摩羯形三彩壶

  凤首瓶 契丹人用于注水或贮藏的工具,有的花式杯口作凤冠形,有的长颈作竹节状,但也有饰弦纹两道的。凤首有的作曲嘴张口,有和作曲嘴衔珠。器多黄绿釉,白釉则极少见。凤首瓶在西亚地区很早就已盛行,唐代陶瓷就有类似制品,辽瓷无疑受到它们影响,是具有辽代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皿之一。

  摩羯形三彩陶壶 辽

  该辽代摩羯形三彩陶壶为盛水酒奶等液体的容器,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一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摩羯口里含着一圆珠,珠孔为流,兽角后有注水口,翼和尾之间以梁相连为执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为辽三彩罕见的精品。

  摩羯是印度神话的动物,最早是在唐代从印度佛教传过的,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都有它的形象,摩羯于四世纪汉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融合了本土鱼龙变化的美好祝愿而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各种器物上。契丹民族受大唐文化影响,对摩羯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将其用作金银器皿上的纹饰,还用造型器物,摩羯壶就是典型的例证。

  白釉点绘褐彩葫芦形倒流壶 辽代

  倒流壶,因壶底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金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又称倒灌壶,倒装壶。

  白瓷渣斗 白瓷花式渣斗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最早的渣斗出现在唐代,此外渣斗还可以盛装人的唾液,故亦称唾盂辽代壁画里就有佣人侍奉主人的画面,辽代墓葬和窑址里曾有大量的渣斗品,釉色以黄绿白黑为主。

  白瓷花式渣斗这件展品的造型古朴大方胎体洁白坚致,击声清脆,釉面温润明亮,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应是内蒙古赤峰缸瓦窑的品

  花式玛瑙杯碗 辽代 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

  均为半透明的素色玛瑙,即玉髓质。上件为盏,圆形敞口,圈足外撇,琢制粗率,光素无纹,出土时置于一绿玻璃方盘上。下件为六瓣花式碗,形仿瓷器,器形硕大。

  辽人承袭唐风较宋人更胜,唐人对玛瑙制品的喜好也影响到辽人, 辽代早期,玛瑙器皿通过贸易从原和西域流入辽,期以后,契丹人开始在本地采集加工玛瑙,制作佩饰和生活用品。

  铜镜 金饰 金代

  山字纹镜 金代

  通常是在羽状地纹上饰山字形图案,可分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等,其以四山纹镜最为常见,流行于战早期,以湖南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山形纹饰多认为是青铜器勾连雷文的省略形式。

  铜镜 金朝

  永乐青花赤壁赋碗瓷 青花人物纹碗 青花花鸟碗 明永乐

  铜权 元代

  铜权,相当于现在的秤砣。权,即秤锤,又叫秤铊,与衡秤杆相佐,也就是称重量之用,名曰衡器。自人类出现了私有制,便有了权衡理念和雏形实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工具。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号为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大元,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驱逐北迁。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起自忽必烈定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元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陶瓷装饰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元均窑瓷器 元代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白釉黑花龙凤纹罐 元代瓷器

  仿兔毫碗

  马鞍 刀具 马镫 清代

  文章红山文化和辽代器物很多,明清很少,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段历史更偏爱一些,而明清文物其他博物馆馆藏珍品很多,市面上流传的也很多,所以文章所列不多。另外这次也没有看到书画展,也很遗憾。

  文章资料大部分自百度,知乎,辽宁博物馆网站,和一些历史爱好者的博客,我只是文字的搬运者。对于有图没文字,有文字没历史的文物,也只是看着精美却是没有故事没有出处不知所云的物件。通过了解这些文物的由,在历史长河占据的段位,将我们所没见过,没听过的历史串联,每一件文物都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每一件文物都可以解读一段历史,短短67个时的参观我们只是大概了解了这个地域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浅浅的知道了每一段历史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爱好历史,爱好这片土地,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参观学再去发掘和这些历史相关的知识。

  每一段文化都不是单独存在或者生的。它都有上一段文化的继承,下一段文化的发扬和演变,同时期文化的辐射,这样才有了文化的多样性,看完了北方的玉器,如果能再有机会去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看看馆藏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从器形上时间,材质上真的是有很大区别,感觉良渚玉器的款式更多,纹饰雕工更加细腻精湛,虽然良渚文化比红山文化要晚,但是良渚文化的玉器真是有着江南水乡的那种柔润,在观察对比我们又了能解和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的时候,我的爸爸给我讲他看过他们家的家谱,他们祖上是山人,为了讨生活,他们祖上这一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九死一生的过海到了辽宁,这个家谱是掌握在他们家族的族长手里,家谱里我爷爷这一家也只记到我爸爸那里就截止了,而且随着老一代人去世,远亲们也不太走动,慢慢的就都断了联系,家谱更是无影无踪。其实对于能将家谱几百年都一直保存并记载的人,我是很佩服的,还有就是今年我参加了一次爱人亲属的葬礼,并去了他们的家族墓地,上百年几代人都葬在一起对于我这个从在城里长大的人说是很新奇的,有根可寻,有归属感,是当时我最深刻的印象。

  开始只是想把拍到的照片配上名字出处,是在查找资料的但过程,又想把照片按照历史顺序排版一下,排完后又觉得每一件文物都又着不同凡响的故事。上千年,上百年能完好的站在世人面前都不容易,于是就开始看文章,查资料而欲罢不能了,从20年前的陕西博物馆到上参观的辽宁博物馆,20几年也参观了不少博物馆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写游记,不做过客,做爱好者的这个过程让我越加的爱上了博物馆。

上一篇:【制作】2024年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文具及办公用品展览会SCOFEX KENYA时间 下一篇:陕西抖音运营